庞薰琹美术馆/常熟美术馆 庞薰琹美术馆/常熟美术馆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馆内新闻线上观展 | 现代坐标:庞薰琹与阳太阳——纪念决澜社成立90周年特展 Part Ⅱ.

线上观展 | 现代坐标:庞薰琹与阳太阳——纪念决澜社成立90周年特展 Part Ⅱ.

2022-12-01 10:34:47来源:本站点击:1591

640 (11).jpg

微信图片_20221130163044.png


02 转向民族后方


在信息闭塞的年代,庞薰琹的《地之子》、阳太阳的裸女《人体》等作品都是国人鲜少甚至从未接触过的题材。西方艺术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冲击了当时观众的认知,赤裸的人体、高饱和度的色彩在当时的社会引起褒贬不一的评价。后人再评决澜社,大多带一笔社团对中国艺术过于悲观、作品曲高和寡的评价,但若非一声惊雷,怎能唤起沉寂的艺坛波澜。

1935年,阳太阳赴日留学,在日本大学艺术研究科学习。次年,作品《恋》入选日本“第二十三届二科美展”,同西方艺术名家马蒂斯、罗丹、戈雅的作品一同展出,在国际上大放异彩,这足以证明中国的艺术家早有实力走在时代的尖端。


“只要我们能代表时代,创造时代,这作品就是时代性的,也就是永久性的。”


——阳太阳


然而,民国的艺术多与时事浮沉,个人的艺术理想在国难之前轻如鸿毛。在九·一八事变与一·二八事变的沉重打击下。1935年,伴随决澜社第四次画展成功举办的是社团的解散。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阳太阳放弃前往巴黎发展的机会,回到桂林参加抗战。庞薰琹则致力于研究中国装饰艺术,同样来到抗战大后方,奔波于云南、贵州收集民间装饰美术资料。他们的画作除抗战题材外,桂林山水与庐山风景等西南景色与风土人情向我们多方位展现了艺术家于民族危亡之际心中贯彻的家国情怀。

西方的艺术语言固然是他们展示自我的工具之一,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始终是中国艺术家创作灵感源源不断的根基。



______________________MODERN BEACON 作品欣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


640.jpg

跳花

庞薰琹

水彩 纸本

66cm×45cm 1944年

庞薰琹美术馆藏


“跳花”在春节前举行,是预祝明年丰收的一种仪式,也是姑娘们的一种娱乐,比谁舞得好,谁家的花衣绣得好。所谓“花树”,实际上是砍下一棵平常的树,只留下树顶上少数树枝,把其他枝叶全部砍去,然后把它竖立在地中央,作为“花树”。跳花场地是在一座小山顶上,用人工把山顶铲为平地。在山腰间像盘山公路那样,围着山开辟了另一个跳花场地。这样上下两层,可以容纳一百多对,一边吹芦笙,一边跳舞,跳舞的全是男的,全都穿上花衣,一般都是双人对舞,舞步本身变化也比较多……这场面是相当壮观的,一眼望去,舞的人是一片红。芦笙声闻于数里以外。


节选自庞薰琹《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111.jpg

[左上]车水 庞薰琹 水彩 绢本 39.5cm×33cm 1941年 庞薰琹美术馆藏

[左下]射牌 庞薰琹 水彩 绢本 40cm×33cm 1941年 庞薰琹美术馆藏 

[右上]卖柴 庞薰琹 水彩 绢本 40cm×33cm 1942年 庞薰琹美术馆藏

[右下]丧事 庞薰琹 水彩 绢本 39.5cm×33.4cm 1941年 庞薰琹美术馆藏


640 (5).jpg

笙舞

庞薰琹

水彩 纸本

52cm×39cm 1941年

庞薰琹美术馆藏


贵定的苗族,自称“花苗”,上衣是对襟,露出颈部,上衣对襟上用相当宽的花边做装饰,肩头上以及上衣臂间都有装饰,不是挑花而是绣花。头巾包住头发,成方形,露出方形的上两角……她们平时的服装都很朴素,虽时已隆冬,她们还穿着单衣。

此画以人物为主,拥挤的人群表现当时参加跳花时人们的踊跃。


节选自庞薰琹《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640 (6).jpg

天空任鸟飞

阳太阳

水彩 纸本

40cm×54cm 1979年

家属藏


阳老在七十高龄时,仍不顾舟车劳累,不畏长途跋涉,偕同其他画家,由武汉逆长江而上,经三峡、至巴蜀,登临峨眉之巅,过乐山、绕青城,南下滇池、石林,折返南宁。历时二月,行程万里,作了许多写生,其中有水彩画数十幅。去年春,乘去重庆开会的机会,阳老又至昆明、大理等地写生,秋天,又到大腾峡、越城岭、猫儿山等处作画。只见阳老的水彩画近作手法愈加洗练,而境界愈益开阔。作于长江船上的《天空任鸟飞》,画面江天近阔,群鸟竞飞,气势豪迈。充满了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蕴含着深刻的寓意。《长江之滨》,充分发挥了水彩画的渗化技法,又融进了传统的泼墨、泼彩法,水、色、墨在纸上任其流动渗化,各作收拾,稍加勾勒,形神俱现,有情趣自成之妙,显露出老画家纯熟的水彩画技巧。从阳老的的近作中可以看到,无论是在意境、章法和用笔设色上,画家更多地从传统中吸取养料,使作品更富有民族气派和个人特色,体现了阳老在水彩画民族化方面新的探索和新的成就。


节选自周楷、蒋振立

《洗练含蓄  清新隽永——阳太阳教授的水彩画艺术》



640 (7).jpg

[左]曙色 阳太阳 水彩 纸本 34cm×46cm 1980年 家属藏

[右]溪晓 阳太阳 水彩 纸本 40cm×54cm 1986年 家属藏


640 (9).jpg

右江黎明(油画草图)

阳太阳

水彩 纸本

40cm×54cm 1962年

家属藏


早于太阳老师两百多年出生在桂林的大画家石涛有一句名言“笔墨当随时代”。他所说的笔墨主要指的是艺术的表现技巧。作为石涛的后来人,太阳先生则努力使自己的整个艺术跟随时代。他在1984年的一篇随笔中写道:“……只要我们能代表时代,这作品就是时代性的,也是永久性的。”他还认为艺术不能脱离生活,不能逃避对于真理的探求。了解他的这一认识,就能理解:这位长于诗意抒情、有着学者斯文风度的画家,为什么在解放之初在广州画出十层楼高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他创作的《右江的黎明》那么充满革命激情;为什么在“四人帮”倒台之前,能以《鲁迅像》表达他的“横眉冷对”;也就能够理解,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在改革开放的十年间创作最为旺盛,艺术造诣的发展更为高深。


节选自张文祥

《笔墨当随时代——观太阳先生从艺七十年回顾展》



640 (10).jpg

[左]农舍 阳太阳 中国画 纸本 36cm×51cm 1937年 家属藏

[右]阳朔半边渡 阳太阳 中国画 纸本 26cm×36cm 1951年 家属藏


640 (12).jpg

[左]庐山风景(树景) 庞薰琹 水彩 绢本 53.2cm×67.5cm 1947年 庞薰琹美术馆藏

[右]庐山风景(绿树成荫) 庞薰琹 水彩 绢本 41cm×44cm 1947年 庞薰琹美术馆藏


1947年夏,庞薰琹被聘为广州中山大学师范学院教授,同时被广东省立艺术学校聘为绘画系系主任。于是南下广州至汉口时,才知道粤汉路的桥被水冲坏了。在朋友的建议下,邀来傅雷、宋琪、陈家和三家,齐聚在庐山一个多月。“白天各自做自己的工作,傅雷继续搞翻译工作。我则画我的画,整天的画,用水彩画在绢上。”

“庐山风景,我个人认为夏天不如冬天,雪天更美。夏天四面是树,看不到什么风景。于是我就以画树为主,我画了雾中的树,雨中的树,风中的树以及《密林》等,小幅十幅,大幅两幅,我把欧洲油画中色彩层次,各种构图与我国绘画中的讲笔法意境结合起来,但是在这十二幅画中,有三幅失败,三幅中的一幅是彻底失败,研究其原因,凡是动笔以前并不强求要这样那样表现,而是让自己平时的学习心得在笔下自然地流露,一笔下去就是一笔,没有加以修饰的必要,一般表现得就比较生动。另三幅画则在动笔之前,就想到要怎样表现,这样反而受到拘束。彻底失败的一幅,事前就想用点彩(stipple)的办法,这样意境、笔意都没有了。《密林》那幅,差不多画了十天,画面基本上是统一的,假若没有安定的生活,幽静的环境是办不到的。

后来得到消息,知道桥修复了,火车也通了。我就先下山,乘车去广州。”


节选自庞薰琹《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640 (14).jpg

[左]女孩 庞薰琹 油画 亚麻布 37cm×32cm 1942年 庞薰琹美术馆藏

[右]山山 阳太阳 油画 亚麻布 45cm×34cm 1972年 家属藏


640 (16).jpg

青春颂歌

阳太阳

油画 纸本

21cm×16cm 1978年

家属藏


水彩《青春颂歌》是父亲得力之作,形体正确、坚实,色彩与明暗结合非常巧妙,用笔、用水、用光恰到好处。少女的脸,健康而富有青春朝气,略带几分傲气的双眼和略带微笑的嘴唇,略仰起的头部、姿态自然而生气勃勃,同时,他吸收民间艺术养料,用美丽的服饰、花边、头巾衬托出少女神采奕奕的形象,作品里显现了真实的生活情趣,具有既自然又典雅的艺术效果,使现实主义艺术增加了光辉。


节选自阳日

《于平凡中寻找生活的意蕴——我的父亲和他的画作》



640 (17).jpg

[左]瑶妹 阳太阳 水彩 纸本 38cm×29cm 1980年 家属藏

[右]桂林文昌桥 阳太阳 中国画 纸本 46cm×35cm 1938年 家属藏


640 (19).jpg

吉祥寺景

庞薰琹

水彩 纸本

28cm×24.5cm 1940年

庞薰琹美术馆藏


吉祥寺是四川郫县的一座尼姑庵。1940年,四川省立艺专为躲避侵华日军飞机轰炸在此设立分校。庞薰琹到达这里的第一天,一家四口就打地铺睡在画中右侧的走廊上。之后,艺专的师生亲自动手,协助改造陋室上课、住宿。就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庞薰琹利用暑假画了100余幅《中国图案集》及《工艺美术设计》系列,从此创造性地开拓了一条将中国古代艺术与现代设计意识相结合的设计道路。

“这里白天夜间,一般都很静。在大殿旁边有两间木造的小屋,我就住在这小木屋内,我用油画画过这一屋,用水彩画画过大殿的一角。暑假中同学都走了,这里就更加清静。我坐在大殿里画成了一本《工艺美术集》……”


节选自庞薰琹《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640 (20).jpg

[左]玉兰花插瓶 庞薰琹 油画 亚麻布 65cm×54cm 1974年 庞薰琹美术馆藏

[右]清品 阳太阳 中国画 纸本 68cm×67cm 1993年 家属藏


640 (22).jpg

[左上]中国图案集(Ⅱ)21 商羊、夔牛 庞薰琹 取材于商代羊牛纹 纸本 27.5cm×25cm 1939年 庞薰琹美术馆藏

[左下]中国图案集(Ⅱ)27 饕餮纹 庞薰琹 取材于商代饕餮纹 纸本 27.5cm×25cm 1939年 庞薰琹美术馆藏

[右上]中国图案集(Ⅱ)22 凤鸟纹 庞薰琹 取材于商代鸟纹 纸本 27.5cm×25cm 1939年 庞薰琹美术馆藏

[右下]中国图案集(Ⅲ)28 蟠龙纹 庞薰琹 取材于商代蟠龙纹 纸本 27.5cm×25cm 1939年 庞薰琹美术馆藏


青云街是昆明的一条普通的路,1939年春庞薰琹、丘堤搬此居住。时代赋予了这个西南城市一种特殊的魅力:当时中国的很多文化精英、社会精英纷纷聚集于此,被民族命运裹挟着的个人经历似乎都成了日后故事的经典,昆明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城市,而是一个交织着思想与浪漫、斗争与生存的“大后方”。

“陈梦家每次来看我,总要借几本书给我看,我立刻被古代装饰纹样所吸引了。我一面看书,一面临摹纹样,同时我又开始画《中国图案集》,沈从文也极力鼓励我研究装饰纹样。《中国图案集》共画了四册,每册二十五页,共一百页。

由于《中国图案集》被人借去传阅,不久就认识了梁思成、林徽因、梁思永,由梁氏兄弟的介绍,我进了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工作,与王天木在一间工作室内工作。王天木当时在研究汉代车轮,由他的介绍使我对汉代的画像砖与画像石有了初步了解。后来又认识了吴金鼎,他是研究彩陶的,这样我又看了关于彩陶方面的书,和收集彩陶纹样,汉砖纹样。陈梦家借给我看的书,多半属于铜器方面,所以关于铜器方面的纹样我也收集了不少。

这一个时期昆明被轰炸,北京图书馆有一部分珍贵图书疏散到乡下,就藏在我们工作室内,我有了更好的读书的机会。梁思永又带我去考古研究所,亲眼看到了从殷墟出土的一些文物,有一只铜制的面具给我印象很深。

祖国的文化是如此的丰富,我越来越感到只会画几笔画,那就太狭窄了。作为一个中国美术家来说,认识祖国的文化遗产,确实是必要的。想到那位白发的法国艺术批评家对我说的一些话,是完全正确的。

记得在西南联大的一次宴会上,杨振声要我去参加了,并要我把《中国图案集》带去。饭后大家传观,西南联大一位负责人说:‘这样一比较,毕加索算不了什么了。’他这句话有一定道理,但是不完全正确,我仍不能否定毕加索个人的成就,我们不能把我国的传统文化来与毕加索个人创作相比较。我相信世界上任何一个学者或艺术家,都不会否认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伟大的。

我曾经想编写《中国纹样史》,但是现在看来,我个人完成不了。要科学地,系统地对我国的历代纹样作出艺术分析,这是一个巨大的工作,不是个人能完成得了的。”


节选自庞薰琹《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MODERN BEACON     现代坐标      MODERN BEACON


微信图片_20220926161846.png

扫一扫二维码

进入VR云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