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薰琹美术馆/常熟美术馆 庞薰琹美术馆/常熟美术馆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学术>学术活动油画色彩训练

油画色彩训练

2009-11-23 01:12:00来源:庞薰琹美术馆点击:4214
活动时间:2009年11月23日
活动地点:常熟理工学院艺术学院
讲座:油画色彩训练



主讲人:庞均(台湾艺术大学教授、庞薰琹美术馆名誉馆长)
(常熟美术馆根据录音整理)
庞均:你们是油画专业的学生? 
季嘉龙(常熟理工学院艺术学院常务副院长):师范类美术教育专业,将来毕业了当老师。 
庞均:哦,是高中考上师范美术的。你们是哪里人?常熟人吗? 
季嘉龙:大多不是常熟本地人,江苏省范围。 
庞均:我是常熟人。那你们会在常熟工作吗?现在是大几? 
学生:四年级。 
庞均:这么说还有半年就可以毕业当老师了,你们对自己的打算是什么?未来要当个画家还是做老师? 
还是拿到文凭再说?或者是有做艺术家的梦想? 
大家都是对绘画感兴趣,也有一个成长的过程,通过一些补习班、辅导班的学习,从石膏像开始,大卫、维纳斯,然后人像,画完素描再画色彩。关于如何画色彩,我曾在台湾的一个电视台作过一个讲座,当时做了11个碟片,包括静物、风景,人像等等。这次我带来一套送给学校,大家需要的话可以去看一下。我讲得比较细,也许对大家学习画画有好处。这次我会结合你们的情况讲课,还会布置一些作业。看了你们现在的画,觉得有点可惜,因为如果是一年级的话还有更多时间作全面的安排,四年级的话,时间很快过去,那么就尽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你们都很年轻,也许对很久以前的事情,比如十年以前的事情就不太清楚。你们学过美术史,现在学的油画,请告诉我在你们心中是否有一个比较喜欢的油画家?西方也好,东方也好,可以随便谈谈。今天上课用比较轻松的方式。 
学生1:梵•高。 
学生2:我比较喜欢毕加索。 
庞均:毕加索的艺术风格很多,你可以说得再具体一点。 
学生2:抽象一点的。我觉得他的线条很棒,比如立体分割的女人像,五官很夸张。 
庞均:哦,你喜欢线条的,不是色彩的。 
学生2:我对色彩不太敏感,学色彩以来一直被老师说。总是人家画得差不多了,我的感觉才来。 
庞均:你自己的感觉呢? 
学生2:我的色彩太重,很暗,不明快。 
庞均:我看到你的画里用了很多普蓝颜色,不太好看。画风景不能多用普蓝,除非直接画大海。 
学生2:那么黑色里面加入普蓝、深红呢? 
庞均:也不太对,普蓝颜色最好不要用。普蓝画水彩是个好颜色,加了水画天空很透明,不管加什么颜色,灰调子就出来了。但是油画中普蓝不能用,不要买。 
庞均:你说说为什么喜欢梵•高? 
学生1:我喜欢他的色彩。但是我自己不会调色,用色比较单一,太亮,太纯。 
学生3:我画画的时候,颜色容易脏。 
庞均:为什么? 
学生3:大概是不会调色。我喜欢国内画家张京生,色彩的笔触很大。 
庞均:大的笔触有时显得很大气,但是千万不要用刮刀画油画。外面很多商品画就是那样画的,因为速度快,有时画不好就用刮刀一腻,投机取巧。大家要知道,商品画和我们要学的画是两回事。在我们训练的过程中先放弃这种方法。 
笔触是另一个方面的问题,很有讲究。颜色脏应该是油画步骤的问题,一般是从暗部入手,然后中间颜色、亮部颜色。颜色覆盖的时候,应该下面的颜色薄一点,假如下面的颜色一分厚,盖上去的颜色就要二分厚,再加上去就是四分厚,不是随便堆积起来的。如果下面是浅颜色,当深颜色盖上去,力气很大的话会把底下颜色勾上来,混在一起就很脏。一般来讲,油画颜色脏是因为下笔的颜色不够准确,暗部的颜色不够透明,不会处理暗部颜色就会脏脏的,灰灰的。怎么画得透明?等会要讲。 
学生4:我喜欢印象派莫奈的画,讲究光线和色彩。 
学生5:我喜欢毕加索的画。可能我的绘画基础不太好,写实技法比较吃力,所以喜欢毕加索的抽象、自由、狂野的风格。 
学生6:我喜欢的比较多。米开朗基罗、毕加索、莫奈都喜欢。更喜欢写实一点的。 
庞均:达芬奇吗? 
学生6:也不是非常写实的,比如拉斐尔。 
学生7:以前画人物,我的素描功底不够好。 
庞均:人物是画照片还是写生? 
学生7:可能照片多一点。画家我喜欢吴冠中、苏天赐。跟中国传统水墨结合的风格。 
庞均:苏天赐应该说是我的老师。吴冠中算是我的朋友吧。你对他们的画论怎么看? 
学生7:非常赞同。 
庞均:对画的第一感受是什么? 
学生7:清新、自然、流畅。 
庞均:技法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7:一种融合。 
庞均:你讲的都是形容词,具体一点。 
上世纪五十年代,吴冠中从法国回来,当时他学立体派,回来以后先去中央美院— — 国内首屈一指的学校,但是徐悲鸿没有接受他,后来到清华大学建筑系,那里有绘图课,要画素描、水彩,水平很高,油画是没有的。1954年我大学毕业,1955年清华大学的老师在学校开了一个观摩会,吴冠中画了一批《扬子江》,写实的,水粉画的,风格很特别,流畅、轻松。当时艾中信作了一个报告,讲前辈画家的风格以及形成的原因。画家风格的形成都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吴冠中在法国留学时很穷,买不起油画颜色,只能买广告色、水粉色,用浆糊混在一起假装油画颜色,厚厚地堆在一起,所以画的时候滑溜溜的形成他后来的风格。1959年建国10周年的时候,在北京故宫午门举办的建国十周年美展上,我也展出一张画,算是我的成名作,旁边是董希文的《春到西藏》,康藏公路、桃树很漂亮。吴冠中《三棵老树》,那是油画,灰灰的棕色调很漂亮,也很流畅。后来就对吴冠中先生有了认定。他有些风格画得很好,很巧,比如南方民居黑瓦白墙,简单几笔就很有空间感,构图也好,有趣味性。现在他的画非常贵,那些点点线线的东西,也许是他追求新的想法吧,我觉得他最好的状态应该在文化大革命以前。吴冠中是个很用功的画家,但是小品过多,有分量的大作品相对少,水墨情趣多,油画味少。现在吴冠中名气很大,因为他的个人风格很强,画画要选择一条自己的道路。苏天赐也是老一辈的油画家,过去在南京,他的特点是追求中国风格。有些画家在追求中国风格的时候变成模仿,模仿水彩画,模仿水墨画,却把油画的元素和特点淡化了,搞不清楚是油画还是国画。我认为不可以这样,在模仿另外一个效果时却失掉了油画的感觉,不是个好现象。 
学生8:我也比较喜欢梵•高的画。 
庞均:他有1000张画,说说具体的画。 
学生8:《向日葵》。 
庞均:你有没有试过画向日葵·常熟有向日葵吗?我也喜欢向日葵,并且画过很多。 
学生9:我也喜欢《向日葵》,还有他的自画像。他的笔触很洒脱。前不久看到一位老师的画,颜色也很好。 
学生10:我喜欢点彩派修拉的画。整体颜色好看,局部都是色点,颜色很多,有变化,有笔触。 
庞均:点彩有什么笔触?是不同的小色点排列在一起。点彩派是从印象派中发展出来,刚才同学也说喜欢印象派,顺便讲一讲为什么会发展到印象派。 
在古典写实主义阶段,照相的发明使所有画家傻眼了,原本要用好几个月、半年时间画的画,照相机卡嚓一下就完成。在照相机没有发明前的古典主义画家,像大卫、安格尔,并不是现在概念的艺术家,而是画匠。古典油画家很多是宫廷画家,为皇宫贵族画像,画得越像越受欢迎,可以挣到钱、获得荣誉,处在象牙塔的地位,同时他们也是美术史上有个人风格的艺术家。古典油画有很多风景画,也是写生的。意大利的海岛、威尼斯的水巷,一个海湾转过去,停着一艘小船,远处很多小船,天空、云朵,还有一道光射下来……注重阴影变化,伦勃朗就是这样画的,比如画人物,脸的前面是亮的,后面就藏在暗部,人物后面的窗也是亮的,这样一黑一白衬托出一个空间概念,伦勃朗在这方面做了很大的贡献,他所有作品中都有一束光照在主体上,这种光线不是自然光,分析起来并不很合理,古典风景画也是这样,造型精确,透视正确,没有问题。 
照相发明以后,很多画家觉得这么画不行了,必须走出画室,当时便有一批画家到大自然中写生,像米勒、柯罗等印象派前期的画家对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就说柯罗,他的风景画非常好,不光是油画的技巧,还有油画的品味。从某种程度上说,柯罗的风景画要比印象派更好,尤其品味、意境方面。他这个人很奇怪,一辈子没有结婚,喜欢唱歌,唱得很好。他天不亮就起来,跑到大自然去,一个人到树底下唱歌,自得其乐,然后天亮开始写生画画,很浪漫。他画了很多自然风景,艺术天分很高,晚年德高望重,经济状况也很好。之后就产生了一批印象派画家,因莫奈的画《日出•印象》而得名,这一批画家更注重写生,今天你们的写生并没有达到他们那么好的方式。 
大陆的素描总体还可以,有一套从苏联带过来的传统素描教学方法,但是太保守了,比方说国内很少人画毕加索那样的单线素描,因为被学院派的光影素描框死了,就像我的同学詹建俊、靳尚谊,还有蔡亮、中国美院的肖峰等等。他们于五十年代初毕业,画了五十多年,风格没有变化,这一代很多人被绑死了。我想说的是,素描不好不行,太好也不行,而是需要一定的程度,能放得开。画油画跟素描完全是两码事,唯一对油画有帮助的是素描基础能帮助快速抓住型。造型不是永远不变的,造型也不一定是写实的,毕加索的造型写实吗?马蒂斯的写实吗?米罗更是符号化的。很多近代艺术大师没有像古典主义那么写实,从梵•高开始早已个性化了。康定斯基讲艺术的元素是什么?一是造型,一是色彩。造型是可以变化的,不可能永远像拉斐尔、达芬奇时期那样,也不是大卫、安格尔那样的,他们是艺术大师,画得非常好,但造型有一种趣味性,甚至可以没有造型,抽象画有什么造型呢?或者说把造型打碎了,毕加索的造型是立体的,从这面看可以,那面看也可以。造型不是一成不变的,色彩却是永远不变的,从写实主义到现在的多元化,从近代到现当代,好的艺术作品色彩都特别好,色彩对于绘画好比音色对于音乐,五音不全就算了,同样一首歌,有的人唱起来像念书一样,有的人唱起来就动听。色彩也是这个道理,好的抽象画、好的近现代艺术、好的印象派,都是色彩很好的。你们现在画画先要追求色彩,而不是造型,要改变观念,不能用素描的观念画油画,不要考虑素描手段的轮廓准确,不是用光影表现立体,这里亮一点,加点白,那里暗一点,加点黑、咖啡,那样画出来就很脏。近现代艺术很多都没有光影,梵•高的画有什么光影?伦勃朗所研究的光影效果不存在了,现在更多追求画家个体的创意。所以大家有个错觉,好像素描是打基础,基础不好画画就困难,其实不见得。有的同学素描基础并不太好,色彩照样画得很好,只要色彩的感觉好。 
今天就像说故事,讲到哪里是哪里。四十几年前,欧洲一个小镇上有个叫马立甫的老人生活很苦,没有孩子没有亲戚,没有生活来源,怎么办呢?他一家一家去敲门,问有没有衣服要洗?镇上的人认识他,你不是会画画吗?为什么不摆个地摊卖画?他觉得有道理,就买点颜色画布开始画画。他没有什么基础,他只是喜欢画画,喜欢却不知道画什么,想到年轻时候的生活,就画一个农舍、一头牛,简单而有趣的农村自然景象,过去的生活显现在他的画里,能感受到他心灵的平静。他画完了摆出来卖,陆陆续续卖掉一些。有一天来了一个画商,看到老人的画这么便宜,画商说,摆地摊太辛苦了,这样吧,你把画给我,你要怎样的生活,要多少生活费,我来帮你,这样不是两全其美吗?画商拿走很多画,出了一本画册,推销给一些知名收藏家,马立甫慢慢就有名了,再把这些画拿到全世界去卖。所以你们看,画画是凭自己的感觉,把内在的智慧、灵气发挥出来,不要锁住自己。 
我讲的这些不是书本上的,也不是技法,但有必要了解一些背后的事情。当年徐悲鸿跟我们讲,他素描画得很好,画人体一条线下来,线条这么粗,误差不超过7根头发丝。你可以比较一下7根头发丝到底有多粗?我觉得他有点吹牛,但他画得确实很好。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他的意思,他讲的是我们眼睛观察东西的准确度,我们的手要跟上眼睛。我们当时也画了很多素描,维纳斯、大卫等等。我有个姐夫王贤之也很有名,在南京艺术学院。我上学时,王贤之到杭州来看我,看了我的素描把我骂了一顿,这是素描啊?他说:在法国的铁线描,一根线下来不能动,非常准确,跟徐悲鸿的说法差不多,他们那一代去法国学习古典素描的方法非常严格,精神很可贵。再晚一点就是吴作人,也是徐悲鸿的学生,吴作人的素描在比利时得过金质奖章,从某种程度讲,他的素描比徐悲鸿的还要好,徐悲鸿的素描很小,吴作人的大,对开,真的很好。后来他的风格很像比利时,把那个味道学到了。徐悲鸿的素描是世界一流的,他的油画也不错,他的国画,因为素描画得好,拿起毛笔在宣纸上一搞,画什么像什么。历史上那些以临摹为主的国画家谁能那样呢?所以他创造了新国画,将水墨画跨界到西方造型体系,现在很多国画系要画素描。徐悲鸿的国画有多少传统笔墨功力?那是没有的,相当于水墨的水彩画。今天我们是否要追求他的素描水准?那是很难做到,也没有必要去强求,一辈子画千篇一律的写实绘画,再跳出来就非常难。 
中国油画的历史不到一百年,最早是在20世纪初,1921年徐悲鸿出国留学,我父亲1925年出去,林风眠他们都是在20年代出国留学的。这一百多年里还没有出现真正的油画家,虽然很多人画得不错,但在世界范围里还称不上好的油画家,这是一个事实。现在年轻人一定要头脑清楚,眼光远大,如果在油画上的追求只是要画成国内老一辈包括靳尚谊、詹建俊那样是不够的。好好学习美术史,历史上大师们的才能是不一样的。在西方推崇“ 艺术叛徒” ,后人用新的方法超越前人。印象派在当时是被学院派压制的,学院派评审委员掌控着艺术沙龙,印象派年轻人画的东西不能入选,只能在沙龙以外的地方展览,后来才慢慢被接受和认可,他们与传统割裂,是进步的力量,这个过程是一样的。后来又出现梵•高,我的同学中至少有三四人都喜欢他,我也很喜欢。我们学习油画除了要了解西洋美术史,光理论还不够,有空的时候去图书馆看也好,自己买也好,多看一点近现代、印象派时期的画册。当代就没什么意思,还不稳定,尤其不要学大陆当代艺术,很多人都在乱画,一千万几千万吓死人,那是假的,炒作的。我们现在没有条件看到油画原作,就要多看画册,画册不能光看一本两本,印刷品色彩是有误差的,同样一张画有的偏红,有的偏蓝。我做学生的时候就像疯子一样,看到一本买一本,梵•高的画册大概有二十几本,放在一起看。很多画要自己去研究,怎么研究?就是假想自己画这张画,第一笔在哪里?过程怎样?要从技术上去研究,不只是看画面的形式。现在很多当代艺术像宣传画一样,变成政治复古艺术,没有意思。印象派的技术是有创新的实践,其中点彩派虽然没有成功,修拉以后的跟随者没有超过他,当时印象派的一个画家毕萨罗,看到修拉的画大为震惊,他就预言,未来的画家会像修拉一样画画,会走到一个科学的时代。这就是印象派的理念。印象派发现了很重要的东西,运用到绘画里就是物体靠光线反射,光线是有色彩的,造成了人的视觉感受,亮部和暗部的颜色是丰富变化的。 
色彩在设计里是什么样子的?我在台湾没有教设计基础,但稍有接触。我发现光线有亮暗,色彩有变化,比如柠檬黄在很强的光线下是这样,当光线逐渐弱下来,黄色逐渐变深。在台湾做设计就是练习色卡。 
黄颜色,加白,加白,加白,另一边,加黑,加黑,加黑,练习颜色的变化与亮暗的区别,这个有点太机械。印象派的光线是有色彩的,举个例子:这么多人同时在一个黑屋子里,伸手不见五指,没有办法从视觉辨别谁和谁,但从声音可以辨别,或者用手触摸感知桌子、椅子,用鼻子闻感受嗅觉。眼睛看不到,因为有光才有色,无光便无色。光线本身也有色彩,比方说早晨的阳光是红的,偏紫,傍晚也会红,但偏橘色,有差别。中午时日光呈现白光,灯光是黄色的,荧光是绿色的,月光是蓝色的。身上穿着的白衬衫,通常白光下是白色的,如果在灯光下是粉红的,因为暖色红光加白就是粉红,那么黄色光源下白衬衫是偏橘色的,在月光下散步就变成浅蓝色。虽然知道是白衬衫,但是不同光线下色彩便会有变化,要有这样的概念:物体本身无所谓是什么颜色,要看这个物体在什么光线下,画画有时候要较真,要计较,必须调颜色,有时凭一种感觉。 
再举个例子:黄色的皮肤靠近光线,室外的光线是冷色的,这时皮肤就不是正常的颜色,原来的固有色加入了光的颜色。如果换个角度换个光线,太阳光是黄色的,皮肤颜色也变化了。我们看东西时是物体加上光线的颜色,皮肤的黄颜色加上窗外的光线,过来,是冷的,过去,是暖的。最困难是亮部转到暗部的交界线的处理,还有一个是反光的处理。所以油画不是暗部加点黑能解决的,颜色的丰富性体现在亮部。 
你们的调色板给我看看。 
你为什么把颜色挤在这边?你是这样调色的?你误解了调色板的正确使用方法。这个地方有个斜度,拿在手里不疼。颜色应该这么排列:首先黄色系,柠檬黄、中黄、土黄、深赭,然后红色系列,从黄色过渡到红,中间是橘色,下来朱红,朱红是红色中最亮丽的颜色,之后大红、西洋红、深红、玫瑰红,再下来土红、棕色,现在有很多棕色,褐色、熟褐、深褐,深褐色偏绿,熟褐偏红,可以多用一些深褐。再下来是绿色系,从嫩绿到中绿、草绿,比较深的是翠绿。再过去就是蓝色,钴蓝、天蓝、群青、普兰。这么多颜色的排列,就像弹钢琴要非常熟悉键盘的位置,一摸就能找到,所以颜色要有规律,你熟悉调色盘要像熟悉自己的双手一样,白色、中黄色一下子就能找到。这个排列是我们的习惯,综合了很多的经验。黄、红是暖色系,绿色是中色系,蓝色是冷色系,有一个色彩的规律。白颜色是冷色,而黑颜色是暖的。在同一个色系中也有冷暖的微弱区别,比如柠檬黄是比中黄冷的,朱红色是暖的,玫瑰红是偏冷的,所以在黄色里有冷黄,红色里有冷红。绿颜色中翠绿特别冷,绿色加白,粉绿色是冷的,蓝色不能说偏暖了,湖蓝偏绿,群青偏紫,普兰也偏绿但不要用,丢掉它。黑色很难用,暗部千万不要用黑色,我的经验是黑色反而要用在亮部。 
举个例子:白色调了粉红,如果这种粉红太刺眼就可以调入芝麻大一点点黑色,混进去就可以稳定下来,成为高级粉红。黑色有这样的作用,当一个颜色太强,加入一点黑色可以稳定下去。但不是和素描一样画暗部,如果画脸用了黑色会很脏。我们看这幅画,同学把黑发调成褐色,暗的地方用了蓝色,不要以为黑色加红色或蓝色就是暗部,其实最暗的是翠绿和蓝,翠绿加暗红反而会进去。用了黑色就是灰的。在风景画中,山洞、小孔等点上黑就错了,要用暖色暗红等去调。黑色加紫红可以往里面跑,如果用黑色调蓝色、绿色就不对,进不去,往外跑。 
画脸的皮肤方法很多,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全山石、肖峰、林岗等等学习苏联画派,他们画脸的暗部是用黑色调土红,现在看来也有点脏,不够透明,这种颜色适合在太阳光下晒得很黑很黑的渔民,不适合画小姑娘的脸。北欧和法国画派用朱红调中绿,基本接近皮肤暗部颜色,还是不够透明。油画画不好的原因是暗部颜色不够透明,有时红色调绿色太深,要它浅一点怎么办?千万不可以在一开始就和进白色,颜色会粉掉,而要一级一级的来。假如暗部很深,朱红加中绿太深就调一点黄色,把土黄或深赭当成白色画,脸的亮部先用土黄加白色,形成黄白感觉,再加一点朱红,有一种红润的肉色的感觉,如果太鲜,再调入一点中绿就很漂亮。脸部颜色很简单,就是土黄、朱红、中绿,千万不要熟褐、黑色。 
在自然界只要画到光线,无论阳光、灯光,亮部和暗部的颜色绝对不是同一色系颜色的深浅变化,不是在亮部加点白,暗部加点咖啡就完事,相反,可能在暗部加点白,在亮部加点绿。一般来讲亮色偏暖,暗色偏冷,如果蜡烛底下的肖像,在黄色光源下亮部偏黄,暗部偏紫,如果在自然光、天光下,皮肤亮部偏冷,暗部深色偏暖。颜色不仅要科学训练,还要靠自己去感觉。有的人画画时一边看一边调色,加点黄、加点白,不断地调,调准了再画上去,有经验的画家不是这样的,在看对象时只需十分之一秒,迅速一瞄,感觉是黄颜色有点绿,相信自己的眼睛,手里的颜色一调就上去,这个过程很快,看色、调色、上色都很快,在很短的时间画了很多颜色,就对了。我们在写生训练时,不论静物、人物、风景,不是要在调色板上调出看到的那个颜色,而是要把物体的色彩关系搬到我们的画上,我们看到的东西,比方三个同样的方块(示范),在不同的对比作用下就有不同的视觉效果。素描也一样,当亮部出问题时也许不是要擦白,而是暗部不够暗,暗部出问题时也许不是暗部要加深或减淡,而是亮部没有处理好,所以眼睛在观察物体时不可以盯着局部去调色,必须要看周围的颜色拼起来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刹那间的。整体看的时候,颜色一定会好,单独看颜色就不会好,画画要把对象的关系,黑白关系、灰白关系、白与白的关系搬到画布上。假如在画布上的“ 黑” 已经这么黑,那么“ 白” 就不需要那么白,它是一种关系,不是独立存在。一个好的作品,局部去对比色彩不一定很准,但关系很像,对象的黑白灰、冷暖对比关系是这样,画布上也是这样,从绝对来讲两个颜色并不完全一样。所以画画时眼睛的观察方式要整体地看,这是最难的,要强迫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我们视线范围是有限的,比如我看到前面八个同学的脸,其实颜色差不多,但是画画的时候,必须同时看八个人并找到不同的颜色来画。 
进行训练的时候要相信自己的感觉。印象派,所谓“ 印象” 就是凭着一种印象,一种感觉。画素描是理性的,画色彩需要感性,第一眼印象很重要,在没有看到细节之前的大的感觉和气氛。画画时调了很多次颜色,越调越烦,开始的感觉全没了,就不生动了。大陆学生画画的笔触很大,像“ 大师” 一样,不好听就是粗制滥造。台湾学生相反,小气得要命,拿个小笔描,好像点彩派。印象派颜色为什么好看?刚才说到亮色和暗色的对比不是深浅的对比,而是冷暖的对比,还有一种方法会使颜色好看,比如黄色和蓝色可以调成绿色上去,如果不是调好了之后上去,而是两个颜色并排画上去,观众看的时候会有绿色的感觉,而且更新鲜。印象派的画远看很漂亮,近看笔触乱七八糟,他们懂得颜色的效果。画画时人和画布的距离一公尺,近看颜色很漂亮,远看就很灰。当你需要颜色很强时,就要把颜色一点一点并列。所以修拉研究出来,任何事物的颜色变化都是小点形成的,可以用小点来表示,从暖色过渡到冷色,还有中间色。假如暖色偏黄,暗部偏蓝,那么中间色偏紫,一点一点地过去。修拉画画非常慢,一天画几百个小点,他画画就是通过无数的色点科学排列冷暖变化形成色彩明暗变化的关系的过程。比如我们看教室里第一个窗格光线照进来,白颜色和黄颜色为主,各100个点;第二个格子没那么亮,白色少一点,几十个点,黄色多一点;第三个白色更少,这样形成一个变化。修拉是很有修养的,他画画是一种科学,给了我们一种借鉴,颜色本身代表一种深浅关系,当很多颜色在一起时,你要首先知道这些颜色在素描关系中的深浅关系以及冷暖关系,然后才能画得漂亮。 
说到梵•高,我和刚才几位同学一样最喜欢梵•高的画,这跟家庭也有关系。我父亲接受的是当代艺术(野兽派等等),徐悲鸿是老老实实的写实派。我从小就喜欢色彩,到了美院觉得学习很痛苦,因为要求很精致,很准确,素描阶段我也画得很规矩,老师怎么教我怎么学,心里却是喜欢某些风格的。我对印象派蛮有感觉,后来发现莫奈晚年的画并不好,《睡莲》以后颜色很不好,这跟方法有关系,纯色太多没有变化,还有年纪太大视力退化,另外就是重叠太多。梵•高从来没有重叠,值得我们学习。他没有经过专业学校训练,从他拿起笔画画到死总共十年,画了一千多张油画,就是三天画一张,画得都很好。画画要用功,数量很重要,我现在一年画二百多张。梵•高的画开始时颜色脏脏黑黑的,画一些人在织布、吃土豆,很淳朴的生活。后来突然变得闪亮,中间没有过渡,可能因为精神不好。他非常自我,很穷的流浪汉,一辈子没有卖出一张画,放在他弟弟画廊里的画一年都没卖出去。反正卖不出去,他就凭自己的感觉去画。那个时代,法国工业很发达,通过国际贸易进来一些日本艺术,他们发现日本商品的包装— — 浮世绘很特别,木刻一样的,单线平涂,线条干净颜色单纯,很惊讶,这是商品包装还是艺术作品?印象派画家疯狂收集浮世绘,原来东方艺术这么神奇!干净!简单!亮丽!梵•高也是爱好者之一,在他幻想中日本很亮丽,阳光非常好,就跑到法国南部,那里阳光很好,他写信给朋友,太高兴了,我感觉法国的阳光这么好,觉得自己就好像生活在日本。 
所谓近现代,近代是指印象派时期,现代是指毕加索、马蒂斯他们。当代艺术还没定论,就是你们现在看到的,到底当代艺术是怎样的谁也说不出来,没有什么统一标准。研究近现代的演变原因,一是西方人在造型方面要走出古典方式,二是接触东方文化,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点。绘画的发展由黑白的、表现立体的、写实的走向色彩的、平面的方式,从三度走向二度空间,注意形式上的变化、表现问题,加上康定斯基等抽象主义的探索,近现代艺术家关注主观、自我、个性,表现主观的想法、精神和感觉。受到东方艺术的影响后,现当代画家对线条的作用有了重视,比如梵•高、马蒂斯。毕加索晚年的时候临摹齐白石的画。张大千访问法国的时候想跟毕加索见面,找人引荐,打听到毕加索要去一个小镇参加活动,就也去了,那天活动很热闹,毕加索一去人们都疯狂了,在人群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两个人,一个毕加索,一个张大千— — 留着胡子的中国人。毕加索没有演讲就要走,张大千叫翻译要求见一面,毕加索很客气,就见面了。毕加索说:我现在临摹齐白石的画,一大摞,你看,我练得怎样?张大千就说:齐白石是用中国毛笔画的。毕加索说:世界上最懂艺术的第一是中国人,第二是日本人,不过日本也是从中国学的,把唐朝文化日式了,第三懂艺术的是黑人。白人是白痴,什么都不懂。我搞不懂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要到法国来留学,画法国人的画?完全没有必要这样。 
那你们现在怎么学油画?学西方吗?我73岁,画画也六十多年了,还在想怎么求变化。我们要思考,西方艺术受东方影响而发展,我们中国人却一点自信也没有,统统去学西方的一套东西却又找不到方向。你们现在还是年轻的学生,不是艺术家,可以看到很多东西,网络上也有。在文化里有很多误区,艺术也有很多误区,艺术不是哗众取宠,也不可以跟着商业倾向去走。世界上太多的艺术大师是寂寞者,你们知道常玉吗?常玉是我父亲年代的人,从国立艺专到了法国,后来死在法国。现在常玉的画贵得不得了,上网可以知道,在苏富比、嘉士德秋季拍卖一张画拍出台币3亿,人民币至少2千万吧。但常玉却是饿死的,当时我父亲回国了,我姐姐去法国的时候,父亲叫她打听常玉,其实他已经死了。常玉生活穷困潦倒,很孤独很寂寞,但一辈子坚持画画。当时在法国有很多中国人,很多中国艺术家包括朱德群、赵无极,常玉会在中午打电话说我去看你,意思是说我去吃午饭,下午四五点钟打电话意思是来吃晚饭,他轮流打电话给巴黎的中国画家,大家都烦了,最后他饿死了。他的画卖不出去,屋子里堆了无数的画,后来画商把这些画收起来,经过吹捧再卖掉,价格也越来越高。荷兰很有名的画家维米尔,画了三十年才出名,梵•高也是的。我去法国的一个小镇奥维尔,梵•高晚年生活在奥维尔,沿着梵•高的生活路线,他在哪个地方画过画,我就在那个地方看 
一下,他画过的画,我也画一下。他靠弟弟资助生活,弟弟生病就没人供应他了,有人劝他到奥维尔去,那里有个很好的医生可以帮助他,结果就去了。奥维尔的医生看他这个样子,就让他每天画画。梵•高在奥维尔生活70天,画了70张画,基本上每天画,画医生家的花园、街道、教堂、麦田,最后就砰的一枪自杀了。他的屋子里什么都没有。现在他的画多贵啊!他曾经吃饭的地方现在也很热闹,菜单和过去一样,一顿饭150欧元。画家很苦,没有追求商业的头脑,而追求个性化,展现出不一样的东西。世界上最幸福的艺术家是毕加索,长寿,后半生很出名,很成功。他一生画了很多画,有3万多件作品。但年轻时候也很苦,没有饭吃,打电话叫蛋糕,人家蛋糕送过来,他躲在门洞看,等人家走掉了,他拿蛋糕进去吃,也有过这种生活。很多成功的艺术家,不是随大流,跟着风潮走,他们是自己想自己的,自己做自己的风格,有自己的表现方式。 
你们现在这么年轻,基础要打好,要知道油画到底怎么回事。你们所见的全国美展作品,经常宣传的这些几千万几百万幅画,不见得就是好的油画。你们需要从美术史上、从美学上去想问题,去看看世界大师们的油画。所以我们时代需要实实在在去做一点研究的人,我建议多看看印象派时期的作品,自己多练习,绝对要靠写生的方式提高自己的技巧。现在很多人画照片,照相的技术在不断升级,绘画怎么可以被束缚?绝对不可以抄照片,也不可以临摹。为什么不能抄照片?因为照片是平面的,从平面到平面容易复制,分隔成十分之一,一个一个复制就行了,抄过去就是一张大照片。罗中立《父亲》之后很多人画大头像,很多用照片转印出来。这个东西很流行,不特别,到后来就不能成为艺术。艺术具有独创性,是别人所没有的。现在有人造梵•高的假画吗?它很容易造,电脑上都可以,但很死板,没有意思。梵•高的假画不多,但古典的假画很多。英国有个人专门造维米尔的画,后来说他偷东西,被抓起来了。但那些画曾被鉴定专家评定为维米尔画的,好多博物馆都有收藏。人家不信,他就摆出油画颜色画给他们看,画好了又去找鉴定家鉴定,还是维米尔画的,很有讽刺性。古典画容易造假是因为它有精确的造型、严格的标准。近现代的艺术很难造假,毕加索的作品虽然简单,有他的味道,要跟他一样是很不容易的。所以艺术一定要有独特性,有自己的个性。我们东方人、中国人有自己的文化,油画是西方的传统,不是我们自己的传统,我们要对油画技巧很熟悉,然后逐渐变成自己的东西,再到外国去得到承认。 
当代的艺术已经和古代区别很大,将来怎样,搞不好你们当中就有大画家呢,所以现在基础要打得很好。 
今天讲完课以后,你们思考一些问题,下次我们可以讨论。也可以提一些上课的要求。下次我会示范,同时要看你们画画,只有在画的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可以具体地讲。 
学艺术要活泼一点,胆子大一点,要自信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