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薰琹美术馆/常熟美术馆 庞薰琹美术馆/常熟美术馆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学术>研究成果感性认知·实践交流·理性比较·追求目标——读庞薰琹水墨画展

感性认知·实践交流·理性比较·追求目标——读庞薰琹水墨画展

2006-06-20 07:07:00来源:庞薰琹美术馆点击:4455
作    者:朱顺良
出版时间:2006-06-20
《庞薰琹水墨画展》上半年分别在庞薰琹美术馆和常熟美术馆展览。庞薰琹先生是我国现代艺术的先驱和倡导者,集艺术家、设计家、工艺美术教育家、学者于一身。是常熟的骄傲。庞先生立足于本民族传统,不断吸收、融化和创新,擅长油画、水彩画及白描,尤精图案、装饰艺术设计,是我国现代艺术的先驱者、现代工艺美术事业的拓荒者。 庞薰琹先生的一生是充满坎坷的一生,又是对艺术执着求索的一生。
庞薰琹的水墨作品存世不多,目前,馆存仅50多幅。对先生之作,往往重工艺美术,轻中国画研究,重油画水彩,轻水墨小品。究其因,一是先生毕生作品,水墨不多,二是学者知之不多,了解不够。这些作品从创作年代看,都在1977— 1984年的六七年间,之前,我们还没有见过他有水墨画。经历了22年的不公正待遇后,庞薰琹恢复职务,重新回到讲台,并开始带领研究生辗转川、鲁、江、浙等地写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一直到1985年去世前,庞先生他都在整理这些素材,画了很多油画、水彩作品,这些水墨作品也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庞薰琹美术馆现在珍藏的50多件水墨作品,几乎是庞先生一生的水墨作品。这些作品的大部分尺幅很小,仅有10来幅是4尺对方的“ 真正意义上” 的国画。但在这些作品中也不乏精品,像《水墨杭州》、《水墨无锡》……,这些作品或以简练的线条,或用大块面的墨色。
庞薰琹的水墨画作品很少有象大家平常所熟悉的题款,在这方面,他很吝啬。这不是因为他的书法写不好,而是另有原因。他的书法我们可以从他的《工艺美术设计集--自序》和1984年他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时所写的《前言》中看到他的书法功底。
为什么庞薰琹在国画创作中,他又很少落款呢?这要从他刚进县立小学时发生的一件事说起:那一年外祖母适逢六十大寿,庞薰琹的母亲送一幅中堂给她母亲拜寿。因为庞薰琹初学绘画,于是母亲请人画了一幅,题上庞薰琹的名字,想以儿子的名誉,算作外孙送给外婆的贺礼。但是,因为事先毫不知情,在亲戚们争相的夸耀中,在一句句赞扬的话语中,庞薰琹说“ 像用刀尖刺我的心” 。这事对庞先生打击很大,他将自己灌倒了,接着又生了一场病。从此,他“ 讨厌在画上写字,讨厌写自己的名字,更讨厌写上下款。” 在以后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庞薰琹也“ 从来不给学生改画,我更不愿意别人在我画面上修改。在国外学习时期也是如此,只要画面上教师动过笔的,我一幅不留。”
庞薰琹在童年、少年的时候学过中国传统绘画,“ 时常坐在那只大方凳前,用毛笔画人物” ,从感性上对中国传统绘画的认知和理解;以至在法国留学时,每天在沙龙中画速写用的都是毛笔,五分钟一张;有时还会有诗人出题,画家习作,从实践上把对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洋绘画的技法进行交流;回国后的一年中,又在家乡悉心研习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从理性的高度对中西方绘画理论、中西方绘画技法进行比较和溶解。
在经过了“ 感性认知— 实践交流— 理性比较” 之后,庞薰琹先生着重“ 追求新的目标” ,就是在上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庞薰琹先生留法回国后,“ 潜入水底” ,按现在的话说就是“ 沉得住气” ,在云南、贵州地区民间搜集了大量的汉民族和少数民族的传统艺术纹样,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采集,挖掘整理了一批民族纹样。与此同时,庞薰琹先生在此基础上创作了一大批古代仕女和反映云贵少数民族民风的线描作品和水彩作品,这些作品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扎扎实实的中国传统绘画的线条功底。
之后的三十年中,因忙于筹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和长达22年的“ 右派” 改造,虽有少量作品存世,但绝少有水墨画了。直到1977年,七十高龄的庞先生平反复出,又迎来的创作的春天。但劫后余生十分短暂,只有短短的8年!我们为失去这样一位艺术大师扼腕痛惜。
短短的8年,庞薰琹恢复职务,重新回到讲台;
短短的8年,庞先生带领研究生辗转川、鲁、江、浙等地写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短短的8年,庞薰琹先生都在整理这些素材,画了很多水彩、水粉、水墨、油画作品,一直到1985年他去世前。这些水墨作品也就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这些不同的画种中,有相当部分是表现同一画面的。在整理中我们发现:一张速写,往往会引出一张水墨画,一张水彩画,或一张油画。这之间又没有必然的时间关系,有时,他会根据速写素材画成一幅油画,之后好几年,又画一张相同画面的水彩或水墨画。
为此,常熟美术馆在2006年办了一个专题展览,起名为“ 执着的求索” ,就是在曾经做过梳理的基础上,经过对先生作品的研究,将不同画种的同样作品,从速写到水彩,油画和水墨,像流水线般呈现,展示其创作过程,归结到一起作组合展览,这样可以也确实得到了各个层面观众的高度认同。我想,这样做的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可以更好地宣扬庞薰琹先生对待艺术的一种“ 探索、探索、再探索” 的精神。
现在《庞薰琹水墨画展》的展出,又将给庞薰琹的研究者们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可以说是带来了福音。  
(朱顺良2007年6月20日写于庞薰琹美术馆)